星期一, 9月 09, 2013

心理諮商與文化

心理諮商與文化

文章日期:2008-01-18 23:09
最近固定幫心理諮商師口譯
這個團體聘請了一位兼任的美國諮商師
為了讓她更溶入團體運作
他們需要口譯
別人報告行政活動、個案研究或小型研討會
我就在她旁邊「耳語」
她發言時,我可能做逐步口譯或做摘要

看到他們的世界真有趣
最近一系列的研討會題目是「跨文化諮商」
大家分享點點滴滴的文化經驗
然後發覺
文化的差異不只存在於東西方之間、國與國之間、
甚至一個國家內的城市和鄉村
其實就構成了兩種文化
再細談下去
每個年齡層、社經地位階層,乃至每個家庭,
都各自構成了一個文化
所以心理諮商的困難在於
跳出自己的文化思維
感同深受別人的文化思維

談了文化與多元文化的定義之後
講者請大家思考
在諮商的時候,有哪些層面跟文化有關
一位之前做過護士的諮商師表示
她在加護病房當護士時,
每天都看到手術、開刀、乃至死亡的情況
但她們為了不影響家屬或病患的心情
必須戴著冷靜沈著的面具
讓有些人覺得他們真冷漠
但其實是她們要趕緊處理事情
自己的情緒得先擺一邊

幾年過後
她轉到心理諮商這一行
也把護士的習慣帶來了
面對正處於危機狀態的個案
她很容易就能表現得冷靜沈著
先化解危機,其他為次要
所以可以說
她把護士的文化帶進諮商過程裡


這位美國諮商師(Jane)如此回應:
在諮商的時候
要怎麼樣戴著沈著的面具
讓自己的心情不被個案的情緒帶著走
同時又要能夠同情理解個案的處境
不會讓對方覺得你跟他有距離,
這實在很難拿捏
像達賴喇嘛是那麼慈悲,可是又不會受別人的情緒影響
好像有個詞可以形容:detached compassion 什麼的

然後她就看著我(因為她知道我對佛教、禪修這方面很有興趣),
我搖搖頭,表示沒聽過那個詞
不過在把她的問題摘要式的翻譯時
我把detached compassion 多加著墨
翻成「智慧中的慈悲」、「止靜的流水」
大家只是沒有反應的看著我


這讓我回想 鄭振煌 老師、慧門師父或蘇嘉多和尚在聽人訴苦
解決各式各樣的佛法、心理、人際問題時
他們是什麼表情?
他們會有「抽離」與「同理心」拿捏的困難嗎?
好像沒有耶
鄭老師在聽人講疑難雜症時
眼神是全然的開放和慈悲
其實他還不用說什麼
那種能量就已經讓人釋懷了
如果需要講什麼的話
他也是語調非常柔軟
但是又非常有力量地講出來
讓對方聽得進去
而且願意照方法來做

慧門師父則是非常冷靜,看起來毫不受影響的樣子
但你絕對不會覺得他冷漠
他的話語常常是直接打破你的執著
但這只會讓你豁然開朗
而不是心理受傷

蘇嘉多和尚因為修慈心觀
那種語調和能量又是無比的柔軟慈悲
讓聽者的心情完全鬆緩下來

諮商師大概是因為有很多規範要遵守
比如與個案之間的boundary要劃分得很清楚
所以才要特別去意識到冷靜的表情與同理的心態
Miss hayuta2008-01-21 21:17:26 回應
是啊~能做心理諮商的人真的很令我佩服。他們讓人覺得溫暖,卻又不迷失在當事人的情緒中。想到慧門師父與鄭老師,都是讓人重拾智慧的好老師~好懷念他們,說不定我還能在海外遇到老師與師父呢!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