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9月 09, 2013

生命的真相

生命的真相

文章日期:2008-04-05 10:28
生命的真相
 
主講:鄭 振 煌
地點:元亨寺梵音講堂
時間:2008.1.13 14:00~16:00
 
  我與元亨寺的因緣非常深,今天能在這裏談「生命的真相」,個人非常的感恩。
  生如夏花之燦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二十世紀,印度有位著名的文學家泰戈爾,得過諾貝爾文學獎,曾經寫過一首詩:「生如夏花之燦爛,死如秋葉之靜美。」人生短短幾十年,我們來到這世間目的何在﹖是糊裏糊塗地繼續造業受苦,帶著更多業力離開嗎﹖是把過去世所累積的福德、福報花掉,而沒有做一些人生的投資嗎?還是進德修業、提升身心靈層次呢?泰戈爾說:人生在世當如夏花之燦爛,去世當如秋葉之靜美。夏天的花兒光鮮亮麗,盡情盛開,人見人愛。雖然,人生無常,花開必有花謝的時刻;但當我們要離開世間時,也勿須恐慌,最好能安詳往生,「若臨命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禪定,佛及聖眾,手執金臺,來迎接我,於一念頃,生極樂國,花開見佛,即聞佛乘,頓開佛慧,廣度眾生,滿菩提願。」死要像秋天的樹葉,風吹過來,優雅的飄落一地。修行了一輩子,工作了一輩子,所求何事?我們能吃多少?能用多少呢?如果能像秋葉般,一陣風吹過,就很優雅、很柔美的飄落在地上,靜靜地離開世間,安詳地往生,此乃人生最高的境界。
  早上我去嘉義,參加一場八十二歲老先生的告別式,老人家一生服務社會,生活規律,每天寫日記。二、三個月前,老伴才過世,一個人獨居在宿舍。住在附近的兒子非常孝順,天天來探視,上個月因事北上三天,二十九日返家,發現父親已往生多時,翻開日記寫到二十六日,以此推算往生的日子應是二十七日。老先生一輩子活得很精采,有如夏花之燦爛,往生時走得非常安詳,就像秋天的樹葉被風一吹,很輕盈地自然飄落在地面。
  長老尼偈5.10這麼寫著:
   善女人巴陀查羅:
   洗腳時我看到了水,
   看它從高處流向低處,
   我的心寧靜安詳,
   就像純種的良馬。
   然後,我提著燈進入屋內,
   鋪好床,坐在床上。
   我拿起燈,挑出燈心:
   覺醒的解脫,就像火焰的自在。
  印度人認為人的一生,應分成四個階段來規劃。孩童時,專注於學習、成長;長大成人,致力於成家立業,為社會工作奉獻;退休之後,隱居修行,安頓身心;最後遊化人間,將經驗與人分享、教化眾生。世尊佛陀也是經歷這樣的過程,他雖然貴為王子,因感受到人生的缺憾,而提早出家修行。開悟之後,四處遊走,化導眾生。
  莊周夢蝶
  「莊周夢蝶」,是很美的文學意象。一天中午,莊周在樹下睡覺,夢到自己變成蝴蝶,自由自在地在空中飛翔,欣賞美景。夢醒之後,他疑惑地想:夢中的我,化作一隻蝴蝶在天空飛舞,到底是我化作蝴蝶呢?還是蝴蝶就是我呢﹖後來覺悟世間萬物雖有不同,但是在天性上都是一樣的。我既非蝴蝶,蝴蝶亦非我;我是蝴蝶,蝴蝶也是我。佛家開示亡者:「莊周夢夢莊周,一夢莊周蝴蝶遊。不信莊周為蝴蝶,安知蝴蝶是莊周?從此去莫強求,暑彺寒來春復秋。」
  人生有來有去,有去有來,來來去去,不來也不去。這種體悟正是佛教所講「不生不滅」、「不一不異」的勝義諦。一切萬法,不論有情或無情,其體性安然寂靜;但在緣起的現象上,由於因緣不同,所以會有所不同。在佛性的基礎上,眾生與佛是平等無别的,不過佛陀有戒定慧的修行,有圓滿的智慧與慈悲;而我們因缺乏戒定慧的鍛鍊,卻還在世間輪迴流轉。
  子非我
  有一天,莊子邀好友惠子去遊山玩水,走到溪邊,莊子看見魚兒在溪中游來游去,就講:「魚兒在水中游,真是快樂。」惠子說:「你又不是魚,你怎麼知道魚快樂呢?」你是你,魚是魚,你說魚快樂,魚就真的快樂嗎?
  佛經上也有類似的故事,經典記載:出生做人最為尊貴,畜生則因福薄智淺,屬於下三道之一。當然,也有不同的看法,認為牛羊、鳥兒、蝴蝶……,能夠自由自在地走動飛翔,不像人類整天為工作而忙碌,可見人不如動物快樂。這時,一隻鳥說話了,別以為我們自由自在,我們飛來飛去、走來走去,是為了找尋食物,還隨時要提防貓犬、人類的獵殺,我們才不快樂!
  惠子鬥嘴說:「莊子你不是魚,怎麼知道魚是快樂的呢﹖」莊子也不是省油的燈,回嘴說:「老兄﹗你不是我,你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是快樂的?」惠子說:「不錯,我不是你,當然不知道你的想法;而你也不是魚,怎麼知道魚是否快樂?既然你說,我不是你,不能了解你;那麼你不是魚,一定也不能知道魚是否快樂。我的話絕對沒錯。」莊子回應:「不管怎麼說,你到底不是我,所以你不知道我能知道魚是快樂的。」
  由此可見,人與人的溝通經常會產生許多問題,生命當中也有很多的誤會存在。譬如我們常說:「我的意思是這樣,而你都不了解……。」世間本來就如此,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意識形態,彼此的業力不同,所以看法絕對是不一樣的。唯識學所謂:「三界唯心造,萬法唯識現。」一切的境界,都是從自心生起的幻境。我不了解你,你也不了解我,這是很正常的。例如夫妻間,彼此關懷對方,老伴卻往往不領情,還經常吵架,這就是業力不同所延伸出來的問題。
  人生像???
  為了讓生命更精采、燦爛,並發揮最大的效應,應該好好用來修行、弘法利生,千萬不要鬥諍,引發無謂的糾紛。人生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有人說:「人生是一場戲。」做戲的人是瘋子,看戲的是傻子。有人問我的一位學生,你聽鄭老師的課這麼多年,到底你了解多少?他回答:「我真的聽不太懂,佛法很深奧,鄭老師講的我真聽不太懂。」這位朋友安慰他:「戲棚下如果站久了,就算是一頭豬也會打板的。」人生就像一齣戲,上台看因緣,有福報因緣才能上台表演,下台則要靠智慧,眼睛睜亮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揮揮手瀟洒離去。日前,立法委員選舉,執政黨大敗,許多人不能接受,其實「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人生無常,好景不再,如果不戒慎恐懼,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佛陀教導我們依持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念、正定、正精進等八正道。上台要心存感恩,讓人尊敬;下台則要身段優雅,讓人懷念。
  也有人說:「人生像浮萍。」我今年六十三歲,回憶此生,深覺人生如夢,亦如水草。水流到那兒,草就飄浮到那兒;做夢到那兒,人就到那兒。要控制人生的走向,我想是不可能的。六十多歲的人,應該可以談談人生是怎麼過的了。我曾經計畫過、也曾想過要做些什麼?……結果都沒有成功,只是隨波逐流。有人問:「你一生是怎麼過的?」我回答:「隨波逐流。」我真的不知道,人生可以定位在哪裡?我出生在台南縣白河鎮的鄉下,那時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美軍戰鬥機經常轟炸台灣。台南一中的日籍校長疏散來鄉下,看到我聰明可愛,希望收養我帶回日本,雙親斷然婉拒。我上面有二位哥哥都很會讀書,父母想把最小的兒子留在身邊拿鋤頭、駛牛車。所以當大家認真補習準備考試之際,而我卻每天到田裡牧牛,沒有升學的打算。直到老師出面勸導雙親,才有機會考上中學。每天通車上學,嘉義中學後面就是天龍寺,我每天翻牆跳過去,跑到寺院看佛書。人生的因緣不可思議。六年當中,我就這樣薰習佛學,雖然不懂深奧的佛理,但是一有時間就研讀佛學書刊。後來到台北讀大學外文系,學習西洋的文化思想,為求平衡也想學些東方的人文思想。因緣際會參加了佛學社,我整個的人生才展現光明,佛學浩瀚如海,愈游愈深,也愈寬廣。人生就像浮萍般,不斷地藉由因緣和合,點點滴滴累積而成,一生的經歷亦恍若「南柯一夢」。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首相邱吉爾對國家的貢獻很大,成功遏阻希特勒的侵略,戰後國會改選議員,邱吉爾竟然落選,他瀟灑地說:「酒店打烊,我就走。」唐朝李白也曾說:「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在人生旅程中,每個人都只是過客,肉體並不真實,也非主人。投胎出世,如同住進酒店,過幾天,時間到了,還有未來的路要走。
  人生幾何?
  人生到底要做什麼?有人說:要好好利用。比如三國時代的曹操,他說:「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人生不必太計較,想計較也計較不來,應珍惜這一段人與人、人與事的因緣。


  看他們
  我們看看古今歷史,周瑜與諸葛亮兩雄鬥智,周瑜感嘆「既生瑜,何生亮?」項羽與劉邦爭霸天下,項羽驍勇善戰,卻因有勇無謀,結果敗在韓信之手。清朝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曾道:「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清朝末年西方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知識份子發起維新變法,因為慈禧等保守勢力的反對,造成變法失敗。南宋陸游力主北伐收復國土,惟屢遭排擠和打壓,竟念念不忘,並提醒家人:「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人生充滿無奈。孫中山六十歲過世,念茲在茲的還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南宋文天祥正氣歌中有這麼一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秦始皇派人到蓬萊仙島找尋不死仙丹,最終仍枉費心機。屈原曾說:「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佛陀不一樣,涅槃之前,仍不忘四處遊化,並詢問弟子:「過去我所講的法門,有那些不清楚或不了解,還有要問的嗎?」可見世尊心心念念但願眾生離苦得樂。人生的煩惱很多,應該回歸到至真、至善、至美的人生真理--佛法。
  佛教人生觀
  佛陀說:「人命在呼吸間。」台灣男性平均壽命七十三歲,女性為七十五歲。我今年六十三歲,照理應該還有十年可活,可是我隨時都問自己,如果下一秒鐘就往生,你準備好了嗎?我常問學生,假如你現在只剩一秒鐘可以活,你要做什麼?頭腦會想什麼?還會向人討公道嗎?還會向人討債嗎?還會跟人計較嗎?生命在呼吸間,一口氣上不來,人就走了,不論還有多少計畫未完成,都不過是夢想而已。台灣人是全世界最勤奮、也最可憐的工蜂工蟻,一生努力讀書、拼命賺錢,卻無暇顧及自己的健康與生命。人生在世,到底所為何事﹖佛陀提醒我們人生無常,生命在呼吸間。生命因「業感緣起」而形成,業力感應人生的一切,招感生死的輪迴。生死變化並非鬼神在操弄,而是被自己的業力所操控。每個眾生就像牢獄中的犯人,被業力所綑綁;而我們的心也被六根、六塵、 六識、五蘊所束縛,被境界、被起心動念所左右。生生世世累積在阿賴耶識的業力種子,如果沒有淨化掉,死後就會被業力牽引,在三界六道中不斷地輪迴。
  業力為什麼可怕?因為一切身、口、意的造作,無論好、壞、大、小,都會儲藏在阿賴耶識中,如同種子,只要因緣和合就會發芽成長,開花結果。推動輪迴的力量從何而來﹖從業力而來。
  業力就是因果,以物理學的術語來講,因是作用力,果是反作用力。比如說,我們罵人罵得很爽,作用力出去了,對方不甘示弱地開罵過來,反作用力彈了回來。所以佔人便宜,總有一天要連本帶利地償還。身、口、意三業的造作,留在阿賴耶識中,而阿賴耶識中也有我們與生俱來的佛性。佛性具足一切,本是光明、智慧、慈悲和圓滿的;但因煩惱和無明覆蓋我們的佛性,使得我們的身心變成不光明、不智慧、不慈悲和不圓滿。修行無非「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罷了!
  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人生是無常的,是隨時在改變的,也正因為可以改變,所以才有希望。不要視無常為悲觀或消極。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解脫道的人生是什麼呢?一切有為法都是無常,都是有生滅的,如果我們不了解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的真理,必然會痛苦、煩惱、造業而輪迴;若能了知生滅滅已的道理,了解一切都是緣起無自性的,放下生滅心,就不會被外境的好壞或順逆所影響。心一旦不再起伏,就能證得寂靜涅槃。
  大乘佛教菩薩道的人生觀是「成熟眾生、莊嚴國土。」透過教化修行來成熟眾生的根器,並提昇其智慧和慈悲,以達到圓滿的境界;同時推動環境保育,讓世界整潔美麗。
  什麼樣的心,什麼樣的生命和世界
  明朝憨山大師曾說:「不滅必受生,生必酬業債。」所謂「不滅」就是生滅心、分別心和顛倒妄想,若無法透過戒定慧觀照一切諸法皆空,心不滅則必受生。死後,心中如果還有煩惱、無明,將無法進入涅槃,必然再來受生。「受生」就是去輪迴、投胎,在貪瞋痴三毒的牽引下,一定會繼續受生。人生所為何事?不過是酬業罷了,「酬」是報酬,「業」即業力。過去造什麼業,現在就要還什麼業,生死過程無非是在酬業。造業就像欠債,必須償還。過去因為糊塗、無明虧欠眾生很多,現在必須受苦,才能償還所積欠的債務。在受苦還債的當下,如果生起瞋恨心,就是播下新的惡業種子,將來必定輪迴受苦,永遠脫不了身。如果誠心懺悔無始劫來所累積的業障,並歡喜接受一切果報,以聞思修戒定慧,「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就可以清淨一切業障,解脫自在。
  修行人因為能夠保持正念覺知,就會覺察他們所遭遇的磨練和考驗似乎比前多。幸好有三寶的加持,就更有力量和智慧來接受考驗;若沒有修行,是無法得到三寶加被的。
  「酬業」這二個字很重要,所謂「不滅必受生,生必酬業債。」如果沒有經過戒定慧的鍛鍊,以及聞思修的薰習,不免顛倒妄想、心生分別,如此就算是一期生命死了,也必定會受生,繼續輪迴,因為阿賴耶識還留有業力種子。華嚴經講:「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如果我們的心,像佛陀一樣的慈悲而有智慧,我們就是佛了;若如畜生般的愚痴,無非是畜生;如果貪念不斷,當下就墮入了餓鬼道;如果瞋念特重,就是在水深火熱的地獄。十法界上自佛界,下至欲界,都離不開我們的心。
  如何接觸世界?
  世間萬法對有情眾生來講,都是心意識的表現。行為、語言、起心動念都會產生影響力,就叫業力,留在阿賴耶識中。當我們投胎時,阿賴耶識最先到,死時阿賴耶識最後離去。阿賴耶識是生命、生死的中心,執持種子、根身和器界。種子(過去的身語意業)起現行(現在的身語意業),轉起第七識、前六識;同時,現行薰種子。
  簡單的說,我們是透過五根門,就是眼、耳、鼻、舌、身五官來接觸、領受這世界。心意識的產生,就像一切萬法,必須各種因緣具足,如果因緣不足,我們是無法見聞嗅嚐觸任何東西的。例如觀賞一朵花,首先要有根緣,亦即眼睛(包括扶塵根和淨色根)必須沒問題;第二要有境緣,亦即有一朵花在那兒;第三要有空緣,亦即花與眼睛間要有適當的距離,不能太遠或太近;第四要有明緣,亦即光線不能太暗或太亮;第五要有作意緣,亦即眼睛要注意看這朵花,否則就視而不見;第六要有分別依緣,亦即透過第六意識思考辨別這是一朵花;第七要有染淨依緣,亦即透過第七識的自我中心作用,產生喜不喜歡這朵花的情緒反應;第八要有根本依緣,亦即第八阿賴耶識中的種子產生等流或異熟變;第九要有種子依緣,亦即阿賴耶識中留有過去看過花的經驗。
  總之,眼識生起要有九緣和合,耳識生起要有八緣和合,鼻舌身三識生起要有七緣和合,第六識生起要有五緣和合,第七末那識或第八阿賴耶識生起要有四緣和合。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連五官覺知五塵的存在,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我們要感恩眼睛能看,耳朵能聽,鼻能嗅氣,舌能嚐味,身能觸摸,雙手能動,雙腳可走,頭腦能夠思考。千萬不要枉費這個寶貴的人身,應該用眼睛看經文、觀佛像,用耳朵聆聽師父的開示,雙手合掌禮敬三寶,多做弘法利生的事情,並用頭腦如理思惟,培養慈悲心善待萬事萬物。
  假若殘廢眼睛看不見,耳朵聽不到,就少了殊勝與圓滿的因緣。接觸世界要透過五官,但是五官只是條件之一,最重要的還是受到內心阿賴耶識種子的影響。同樣的環境,對不同的眾生,就顯現出不同的世界。為什麼?因為心不同,也就是阿賴耶識中的業力種子不同
  所以世界是妄非真,每一個人面對同樣的事物,感受都不盡相同。這就表示:世間的形相,是心所顯現的,是透過五官而形成的。如何分別世界呢?這是透過第六意識的作用,意識有二種作用:一種為五俱意識,另一種為獨頭意識。五俱意識與五識同時對外境產生分別作用,譬如眼睛看到東西的下一剎那,第六意識立即進行分辨判斷。另一種是獨頭意識作用,共分四種:(一)散亂的獨頭意識作用,亦即打妄想,人雖坐在講堂內,但心已經跑到外面。(二)夢中的獨頭意識作用,亦即做夢時,意識天南地北的躍動。(三)定中的獨頭意識作用,亦即禪定時的心識覺知。(四)狂亂的獨頭意識作用,亦即神經系統產生病變時的幻覺,這時候並不是以現實的外境,當做所認識的法。
  總之,世間萬物對我們所呈現的影像,都是心的作用。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俗語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凡人不是佛菩薩,人是自私自利的,所想所做的皆以自我為中心,這就是人性。佛菩薩則不同,了解眾生的痛苦,並發願承擔其苦難,心心念念是為眾生,而不為自己。學習佛法的目的是為了培養愛心與慈悲,如此才有福德轉世做人,有善緣接觸三寶,親近善知識。若以自我為中心,而不修行,後世必墮入三惡道。
  佛法教導我們依持戒定慧,生活才會快樂。自利之外,又要發心度眾,以種種善巧方便幫助眾生,發大願,表現大雄大力。有圓滿的智慧,才能了解無量的法門,進而以同理心感受眾生無邊的苦難,以慈悲心、菩提心來度化眾生。
  生命的中心是阿賴耶識,又稱種子識、宅識、根本識或阿陀那識。它就像無盡無邊的大倉庫,不管丟什麼東西進去,都不會漏失或溢滿出來。我們無始以來所造的業力全都保留在阿賴耶識中,舊業力雖然起現行而消失了,但新業力又薰習進去,阿賴耶識中永遠留有業力,直到透過佛法修行,將其淨化為止。
  種子起現行時,業力(種子)是因,身語意是果(現行);現行薰種子時,身語意是因,業力是果。如是因緣,如是果報。譬如一心跪拜,祈求芒果種子長出蘋果樹來生蘋果,那是不可能的。要做一個快樂的人,就要有快樂的種子(智慧和慈悲)。沒有智慧會快樂嗎?傲慢會快樂嗎?疑心會快樂嗎?分別心會快樂嗎?嫉妒心會快樂嗎?這些煩惱新或無明心,全都不可能快樂。雖然,每個人都想快樂、有人緣、成功、受人尊敬;但是世間人大都無知、顛倒,播的是貪、瞋、痴、慢、疑、邪見的種子,這是絕對不可能讓人擁有快樂、智慧與慈悲的。
  想成佛就要有佛的種子。眾生皆有佛性,佛性就是成佛的內因種子,但必須靠修行的外薰力量,才能讓佛性顯現。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如理思惟,如法修證,就是播下佛菩薩的種子、快樂慈悲的種子,讓我們得以提昇,才能超脫受業力所束縛的生死輪迴。
  人生只不過是百代之過客,就像觀光客住宿飯店,時間到了就要離開,所以遊客不會費心布置旅館,因為他知道旅館不是他的。佛法說肉體好比客棧,這客棧不是我們的,只是旅途中的休息站,暫時逗留,時間到了就要離開。我們的目標是成佛。
  人生就像一本書
  生死輪迴的過程非常複雜,可從十二因緣來介紹,也可藉《西藏生死書》、《藏密度亡經》、或廣如三藏十二部來說明。佛菩薩不因業力來到這世間,而是看到無邊眾生在苦海中浮沈,不忍眾生受苦,以大慈、大悲、大智慧、大願力示現於世,教化眾生。人生就像一本書,時光一去不復返,很多事不可能重新來,我們應該好好發心來研讀這一本書。
  蘋果電腦的創辦人
  蘋果電腦創辦人史帝夫˙賈伯斯在公元二00五年對美國史丹福大學的畢業生演講,他不講大道理,他說:「我大學沒有畢業,只讀了三個月,沒辨法向諸位報告人生的大道理,只能將我人生的過程做個簡單介紹。」他出世不久父母親就離婚了,母親改嫁,他的童年並不快樂。讀大學時對於功課沒有興趣,學費又貴,心想:「我的人生是要來讀沒興趣的書嗎?」所以不到三個月就不念了。看到學校海報有教授書法的課程,去旁聽,學習如何將英文字寫漂亮,當時沒想過學習寫字是要做什麼?退學後,和同學在他家的車庫成立公司,開始設計蘋果電腦。當年電腦的字體都很死板,他想到曾經學過如何寫漂亮的英文字體,後來蘋果電腦設計出與眾不同的字體。史帝夫˙賈伯斯說:「現在的電腦可以任選字體,IBM等電腦軟體都是學我的,如果不是我,是不可能這樣的。」意思就是他過去所學的美術字體,改變影響了整個人類的電腦。
  人生的一小步,可能是世間的一大步。第一位登陸月球的太空人阿姆斯壯說:「這是我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人生過程中的任何一點小事,都有可能影響整個人類的歷史文化。我們有著五官正常的肉體可供使用,應該利用這個善因緣來親近三寶,千萬不要錯失機會。
  蘋果電腦成功後,公司規模擴大,不到幾年就擁有幾萬名員工,錢賺得很多;但是後來董事會將史帝夫˙賈伯斯開除。他非常錯愕,這公司是我創辦的,電腦是我設計的,錢是我賺出來的,董事會居然將我開除。因為那時蘋果電腦有位外聘的專家,與史帝夫˙賈伯斯的理念不同,董事會採用專家的意見,創辦人竟然被踢出公司。有人可能會因此而憤世嫉俗,設法報復;但他不同,他思考電腦是仍他的最愛。兩、三個月後,又成立另一家公同,在短短二、三年後又賺大錢。這啟示我們學佛的過程要確立方向,傾聽內心發出的佛性之音,它才是最清淨的,不要被外在吵吵鬧鬧的世間聲音所影響。佛性是清淨的,是光明的,是智慧的,是慈悲的,是常樂我淨的。我們要讓自己空出一點時間,來聆聽內心深處的聲音。佛性之聲,才是眾生最可靠、最自然、最完滿、最快樂的音聲,千萬不要跟著別人走,要安住在佛性中。
  史帝夫˙賈伯斯在二、三十歲時,已擁有大筆財富。有一天,身體不適到醫院檢查,診斷結果是肺腺癌,壽命只剩三個月。沒想到他還這麼年輕,他的事業這麼成功,也賺了這麼多錢,他的社會地位這麼高,竟然罹患肺腺癌,這簡直是晴天霹靂的噩耗,他聽了檢驗報告後,整個人幾乎當場昏倒。後來在妻子的建議下再去看醫師,詳細檢查後,醫師表示他的肺線癌仍有康復的希望,結果真的治癒了。
  從此,史帝夫˙賈伯斯每一天眼睛一亮,第一件事是在梳妝台前對著鏡子看,思考著每天要做的事情,是剩下三個月生命的人所會做的嗎?或是生命只剩下一天的人所會做的嗎?如果連續三天答案都不是,就知道忙這、忙那都是不必要的。「你把每一天當做生命的最後一天來過的時候,總有一天你會成功的做對事情。」他小時候就聽過的這句話,對他啟示很大。每一天我們都要將無常放在心中,佛告訴我們觀無常的利益功德非常大,思惟無常可以激起精進修行的動力。普賢警眾偈說:「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大眾當勤精進,如救頭然;但念無常,慎勿放逸。」
  我們每天早上起床後,不妨問問自已,我今天所忙的事情,是我生命只剩一天時所會做的嗎?每天晚上就寢前,也要問:「今天做這麼多的事情,這些是我生命只剩一天會去做的嗎?」檢討之後,你就會開始篩選,只做有意義的事。人生苦短,最重要的莫過於提起正念昇華生命。  
   
   

「維鬘學會」,文字般若: http://59.120.208.214/artical.html
     
Confucius2008-04-12 19:48:05 回應
評莊子「知魚之樂」

惠子結論:「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這話,為何看似理直氣壯?因為從「甲若是乙,則甲可知乙。」極容易誤導成「甲若不是乙,則甲不可知乙。」,而多數人難辨其中之誤也!
惠子質疑用的「安知」是「Why」,莊子斷章取義,把「安知」解釋成「How」。「安知?」等於白話「怎麼知道?」,在其他地方,解釋成「Why」或「How」皆有可能;在這裏,恰好讓莊子混水摸魚。

全文:http://tw.myblog.yahoo.com/t006kong/article?mid=258&prev=259&next=257

Confucius2008-04-08 23:28:58 回應
評莊子「知魚之樂」

惠子結論:「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這話,為何看似理直氣壯?因為從「甲若是乙,則甲可知乙。」極容易誤導成「甲若不是乙,則甲不可知乙。」,而多數人難辨其中之誤也!
惠子質疑用的「安知」是「Why」,莊子斷章取義,把「安知」解釋成「How」。「安知?」等於白話「怎麼知道?」,在其他地方,解釋成「Why」或「How」皆有可能;在這裏,恰好讓莊子混水摸魚。

全文:http://tw.myblog.yahoo.com/t006kong/article?mid=258&prev=259&next=257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