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9月 10, 2013

智慧才是真正皈依處

智慧才是真正皈依處

文章日期:2008-10-07 16:04
智慧才是真正皈依處

◎鄭振煌

智慧就是真正了解果和因、事和理、有和空之間的關係。

     宗教是強調信仰的,但作為世界主要宗教之一的佛教,與其說是信仰的宗教,不如稱為“智慧的宗教”。

   在佛教中,初學者以信仰為入門的方便,信佛是智慧絕悟者,信法是真理正道,信僧是善良清淨;信佛法僧值得皈依,才能踏上修行之路這時候的信是聖言量,人云亦云,半信半疑,有點迷信或盲信,只是以信仰來安定(應說是麻醉)自己的心,基礎不穩,隨時會動搖信仰。

    透過聞思修戒定慧的熏習,智慧日增,等到智慧圓滿時,確信佛是智慧覺悟者,確信法是智慧的真理正道,確信僧是善良清淨的追求智慧者;確信皈依佛法僧是智慧之舉,可讓修行圓滿證佛果位。那時候的信仰是瑜伽現量,法爾如是,任運自在,以智慧為基礎,堅定不移。

    智慧是明了事理

    智慧是什麼?很多佛教徒拜了一輩子的佛,燒了如山高的香,都還不知道智慧為何物,有的人甚至把邪知邪見當作智慧,執著世間法或出世間法為智慧的全部。

    佛經提到的智慧,有點玄,令人如霧裡看花,不知所云。尤其說般若是不可思議、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的智慧,玄上加玄。如此該如何定義智慧呢?

    簡單說,智慧就是明了事理。但是事理的明了有許多層次,理的明了又比事的明了困難得多。我們很容易了解有限時空或個別現象的事,卻極難了解無限時空或整體現象的理。

    “果仗因生,事待理成,有依空立”是人生宇宙的真理。所以真正了解果就了解因,真正了解因也就了解果;真正了解事就了解理,真正了解理也就了解事;

真正了解有就了解空,真正了解空也就了解有。

    說得更淺近一點,智慧就是真正了解果和因、事和理、有和空之間的關係。很多說法者把智慧說得太玄,教人看不懂,實在沒必要。

    了解事(果、有)就是智慧,了解理(因、空)是高一層的智慧,了解事(果、有)和理(因、空)不一不異則是最高的智慧。不過,這些了解都只是聞、思所成的智慧,屬於世俗智,不是勝義智,也不能解脫煩惱無明。唯有把這些智慧內化為身語意三業,使得任何身語(包括忿怒相的身語)(絕對要有智慧和慈悲的動機) 業都能讓自己和其他眾生解脫煩惱無明,這種智慧才是出世間的勝義智。

    大學者把佛學說得頭頭是道,如果不落實智慧,碰到境界,還是煩惱叢生,因為佛學家的世俗智很高,卻不見得有勝義智。但不要誤會世俗智不重要,因為一般人要先有世俗智,才知道如何修行,以便重穫勝義智,穫得勝義智之後,還要用世俗智去幫助眾生,那就是佛菩薩的作為。佛菩薩一方面自己有勝義智,所以不會起煩惱無明;一方面有世俗智,能夠方便善巧幫助眾生,讓眾生也可以減少煩惱無明,如果讓眾生體證勝義智,就會完全解脫煩惱無明。

    大乘佛教肯定一切眾生皆有勝義智,只是被虛妄的無明和煩惱障蔽了。無明和煩惱是虛妄的,所以必然可以去除,好讓本來就有的勝義智重新發揮作用,這就是修行的過程和結果。

    修行才有勝義智

    我們叢從閱讀、聽聞或甚至思維所得到的智慧都只是世俗智,那怕是佛法知識很豐富,都不能解脫煩惱無明。世俗智只能解決世俗問題,譬如學得如何開車,就解決了不能開車的問題,而學得佛法知識,就解決了看不懂佛書的問題。解脫煩惱無明是屬于出世間的問題,必須要有勝義智,而勝義智來自聞思修佛法的知識。

    佛法的知識包括戒定慧三門學問。首先我們要親近善知識學習,聽聞或閱讀戒定慧三學的內容;其次要思維戒定慧三學的含義,以便內化為自己心理結構的一部分;最後要練習各種法門,以便體驗勝義智,如此就能把戒定慧三學應用在日常生活的歷緣對境上。即相離相,即念離念,不執著任何現象(色受想行識等五蘊有漏法,甚至出世間無漏法),就是“涅槃寂靜”、“生滅滅己,寂滅為樂”的阿羅漢解脫境界。如果進一步修菩薩道,弘法利生,了知“涅槃和輪回不一不異”,就能“不盡有為,不住無為”,修行到圓滿究竟處,就是成佛。

    文殊的意思是妙吉祥,唯有圓滿智慧,才能妙不可言,事事吉祥。文殊為諸佛之母,又示現為釋迦文佛的法王子,以助佛教化,慶祝文殊聖誕,就要發展智慧,智慧才是真正皈依處,因為三寶都以智慧為體。
leini2008-10-11 01:35:51 回應
智慧能讓我們自在生活 走對方向
智慧真的很重要 不能忽略
感謝

yinyin2008-10-11 20:58:02 回覆
真高興這篇跟你相應!

沒有留言: